返回首页
您还没有登录!   登录 | 免费注册 | 搜索 |
百纳茶业
  文章
普洱茶知识的再探讨——分类

前一篇 怎样开好一个茶叶店?(系列十一) 新一篇 普洱茶知识再探讨——必要条件

历史的普洱茶

云南的茶叶生产历史,最早在两千年前就有记载。但当时的云南茶叶并没有特定的名称,直到明代(公元1368~1644年),才在一本有关云南地方特色介绍的书籍《滇略》中,正式提到普洱(即普洱茶)这个名字。实际上,“普洱”是一个地方,古时称普洱府,当地并不产茶,因是朝廷官府所在地,也是整个云南地区对外物资流通中心,所以分散在各地的茶叶均在此地集中后再运送。久而久之,普洱就变成云南茶的代名称。

云南早期生产的普洱茶除了自用外,大部分的茶皆销往邻近的省分,如蒙古、西藏等,或运往广东、香港,再转运东南亚、台湾。而茶从生产到消费者的手中,短则一、二年,长则数十年之久。茶叶经过这么长的时间的后发酵,口感及滋味变得更滑顺香醇,与刚做好的普洱茶完全不同。而由于保存简单又耐冲泡,所以在海外颇受欢迎。并且这时的普洱茶的颜色因后发酵之故,会变得更红润,也更容易入口,是为普洱生茶。

普洱生茶

普洱生茶是相较于后来的普洱熟茶而发生的定义,其实质是滇青。“滇”是云南省的简称,而“青”在中国茶中代表绿茶的意思。滇青一直是云南当地及中国内地的人所习惯喝的茶。因为口感比较鲜爽、刺激,而且对于长年以肉为主食的西南部民族,也可以代替蔬菜,补充身体所需要之维生素及纤维质,所以很少人会将滇青(普洱茶)放久了再喝。换句话说,早期的人虽然都喝普洱茶,但因为目的不同,及茶叶陈放的时间不同,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滋味。

普洱熟茶

普洱熟茶是受到普洱茶自然陈放能产生变化的启发而产生的。近代,由于大陆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将大部分的普洱茶树破坏,甚至大批的制茶人员下放劳改。当重新生产时,茶商并没有充分的时间陈放,以至于后发酵未完整,而遭客户抱怨。于是在1973年开始推出新的制法。用一种特殊的工序——堆发酵--使茶叶不需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陈放,就会变得更容易入口及滑顺。而茶的颜色也变得接近红、黑色。后来中国茶学界对茶重新分类时,就将有经过堆发酵的茶称之为“普洱茶”,就是现在“普洱熟茶”,属于黑茶类;而未经堆发酵处理的茶叫作“滇青”,也叫“普洱生茶”。

生茶与熟茶的区别

凡是有经过堆发酵的普洱熟茶,刚做好的时候,外观的颜色比较黑,茶汤也是红褐或黑色,并有陈香味。而泡过之茶叶,比较张不开,甚至是黑色,做好后便可饮用。而普洱生茶的颜色是绿色的,带蜜香味,茶汤金黄色,泡过的茶底,非常柔软。新鲜的普洱生茶与绿茶一样,比较涩。陈放三、五年再喝,比较滑顺。而随着时间慢慢的陈化、发酵,颜色也会愈变愈深,愈来愈红。大约放二、三十年后,外观看起来与堆的茶很像,但是滋味却完全不同,比较有收敛性,好的甚至会有点回甘的感觉,而且叶底一定是柔软的。

 

台湾的普洱茶

在台湾,普洱茶是什么意思呢?由于台湾与中国大陆分离数十年,以前很多大陆的东西,都必须通过香港再转运过去,普洱茶亦然。台湾对普洱茶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台湾焙火的分类方法,即依照堆程度来分生茶、半生茶、半熟茶及熟茶。比如圆饼状的茶,没有堆发酵的叫“生饼”或“青饼”,稍微堆发酵的称“半熟饼”,经过人工堆发酵较重的称“熟饼”,而生饼因为要较长的时间陈放才能贩售,茶叶的品质也要求较高,所以单价较贵。

 


2008-03-21 10:12:15 |  浏览 (4372) |  收藏 |